我有病嗎?
與精神疾病的真實距離
什麼是精神疾病?所謂的精神症狀距離我們究竟有多遠?宗辰曾經是咖啡店員,玉如是護理師,他們都在二十多歲發病,同一般人的外表下,他們其實已與精神症狀共處多年。


點選人物或往下閱讀
玉如 與思覺失調症共處6年
玉如 與思覺失調症共處6年
6年前,玉如在診所上班,那時候她總覺得去看病的病人,其實都是去看她出糗、去嘲笑她,當她的腦海裡出現想傷害別人和傷害自己的想法時,玉如知道那是一種精神症狀。對精神疾病的了解,讓她意識到自己需要幫助,她知道這時候的頭腦不值得信任,那些並不是她真實的想法,在她心底並不想傷害任何人,從那時候起,玉如開始學習與這些症狀共處。

發病前的徵兆 精神症狀有跡可循
發病前的徵兆 精神症狀有跡可循
玉如20歲時,在護校唸書,實習期間因為壓力過大,到精神科看診。實習的時候,她只要被學姊罵,都會不知所措的呆在原地,在超過身心負荷範圍之下,玉如的實習被迫中斷,不過新學期到來後,到了新的單位實習,這些情形卻又好像消失了,玉如也就沒有再繼續求診。
玉如的爸爸在她12歲生病去世,媽媽也在她18歲時,因意外過世,媽媽曾經是她最親近的人,雖然玉如也有兄弟姐妹,但玉如跟哥哥的關係一直都不太好,實習的時候跟哥哥和弟弟住在一起,卻常常和哥哥吵架。
儘管如此,玉如心裡還是希望有一天能和哥哥修復關係,家庭帶給玉如的創傷,也是玉如後來發病的原因之一。
在出現妄想的精神症狀前,玉如曾經在醫院、診所、養老院擔任護士,但是每份工作都持續不久。
每當玉如面對情況嚴重的病人,都會想起以前爸爸器官衰竭,躺在病床上,而她卻沒辦法為爸爸做些什麼,當時的記憶彷彿重現一般,難過與焦慮再度浮現,讓玉如承受著過大的心理壓力,覺得自己沒有能力處理緊急狀況,也就因此辭職。
「妄想」出現後 住院治療的日子
「妄想」出現後 住院治療的日子

玉如現在依然與精神症狀共處著。
6年前,玉如在診所上班,那是她第一次出現妄想症狀,也是她第一次住院。
玉如曾經住院三次,第二次住院長達九個月,對玉如來說,住院讓她感到安全,玉如說:「一個房間會有兩個室友陪我,很像以前念專科、念護校的時候,我覺得很有趣、很好玩。」白天醫院的職能治療活動,有手作課、英文課等等,也讓玉如樂在其中。
雖然玉如在住院這段日子大多都很快樂,但她也說:「比較重要的是出院以後的生活和面對壓力的調適方法。」出院後才是面對疾病、跟疾病共處的練習。
在第二次出院以後,玉如很積極的查找資料,每天都在學習面對自己的精神症狀。
幾年前,玉如在網路上找到《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》附設的新莊工作坊,工作坊專為狀況穩定之精神障礙者服務,玉如後來成了工作坊學員的一份子,經常到工作坊上課、做心理衛教。
玉如的精神症狀漸漸穩定後,主任邀請玉如留在工作坊擔任護理師,帶著自己的經驗去幫助其他學員。
玉如也曾在其他地方打工,她的上一份工作是在pizza店上班,應徵的時候,玉如告訴店長自己有思覺失調症,反應跟學習能力會比較慢,雖然店長說沒關係,但在工作時,店長沒有特別體諒她,玉如心裡一方面覺得,店長沒有放低標準對她是件好事,但另一方面,卻也因為精神症狀沒有被接納與寬容,讓她感到失落難過。
玉如的壓力越來越大,精神症狀嚴重到出現妄想,在跟醫生討論過後,為了避免再次嚴重發病使腦部功能受影響,玉如最後只能辭職。

玉如平常喜歡跟姊姊一家人、好朋友們在一起,比較不會情緒低落。
家人與好友的陪伴 是玉如最大的支持
家人與好友的陪伴 是玉如最大的支持
「跟讓我有安全感的人互動,有互動、支持,就比較不會情緒低落。」玉如說。在沒有工作影響的時候,玉如會去姐姐家,和姐姐一起準備大家的晚餐,姐姐有兩個小孩,玉如都叫他們「花生兄妹」,跟姐姐一家人在一起,讓玉如的心有了歸屬感而不孤單。
玉如有一個很好的朋友,是以前工作認識的學姐,心情不好的時候,也常常會和學姐一起去逛街、唱歌、看電影,有時候也會一起去教會,玉如說:「其實跟一般人紓壓的方式很像。」
現在玉如為自己設立了短期目標,她希望可以持續的在工作坊工作,打破以前一份工作無法持久的紀錄,同時她一直在努力與學習的,依然是和自己的精神症狀共處。

宗辰 與強迫症共處15年
宗辰 與強迫症共處15年
在Easy Coffee工作的時候,宗辰口中唸唸有詞,總會小聲提醒自己接下來要做什麼,他的動作很快,不完全是敏捷的那種迅速,感覺他很急,急著做好每一件事,那看似是一種焦躁的精神症狀,慢慢觀察之後發現,其實宗辰做每個動作的時候,既冷靜、且確實,想必是他這十幾年的練習與經驗。不論是工作或是面對精神症狀,經過練習,還有時間的累積,總是會漸漸平緩、漸漸熟稔。
留學美國發病 陷入困境
留學美國發病 陷入困境
15年前,宗辰在美國念書,是親戚發現了他的精神症狀。
「有時候我會待在房間,或者是廁所,會很久這樣子,覺得頭腦不太好控制。」
宗辰發現自己越來越不能專心,總是會不自覺的想事情,這一想可能十分鐘就過去了,當他回過神來,並試著把思緒拉回來時,沒多久頭腦卻又會被另一件事佔據,同時他也像是凍結一般,停止當時正在做的事。
「我可能比較,白就是白,黑就是黑,沒有甚麼灰色地帶。」宗辰自己分析著他的個性。
高中畢業就去到美國,個性內向的他,在人生地不熟的國家裡,只要和別人說話的時候,感受到對方的不耐煩,宗辰就會一直把它放在心上。
「那時候我可能會一直記在心裡,不太懂得怎麼去解決這方面。」宗辰回想那時候的自己,比較在意別人,也比較敏感,讓當時的情緒一直沒辦法消化。
一開始,宗辰不知道這些就是精神症狀,但後來這些症狀漸漸變得嚴重,影響到他本來的生活。親戚發現,宗辰變得很容易累、睡覺的時間變長,便建議他先回台灣休養。
宗辰聽醫生說了以後才知道,原來像他這樣常常陷入沒有意義的思考,是強迫症的一種精神症狀。
父親建議 接觸諮商
父親建議 接觸諮商

宗辰和家人的關係很緊密,就算現在沒有住在一起,也經常與家人通電話。
宗辰從發病以來,爸媽就一直陪伴著他,直到現在,雖然與家人住在不同縣市,每個禮拜他還是會打給爸媽,和他們聊天。
宗辰剛發病時,雖然受精神症狀的影響,被迫暫停學業,但宗辰的爸媽沒有責怪,而是很認真地去了解這些精神症狀,試圖去理解宗辰的想法。
「他們還是會去了解這個病,會去上網找資料,不會說一般刻板印象,要去收驚之類的。」宗辰說著爸媽對他的諒解,眼眶也跟著泛了淚。
幾年前,宗辰的爸爸建議他去做心理諮商。
諮商師建議宗辰放慢腳步,「每天睡覺前,(諮商師)叫我要深呼吸。」每天睡覺前做二十分鐘的呼吸練習,先吸氣,吐氣的時候慢慢的吐,延長吐氣時間到三十秒。經過這個練習,宗辰發現稍微放慢速度,的確會感覺比較放鬆。
在諮商的過程中,宗辰也發現,自己的性格是精神症狀出現的原因之一。
在美國的時候,宗辰常常會想起新聞播報的社會事件,因著正義感讓他對這些事無法釋懷,但宗辰說,諮商師曾提醒他:「很多東西不太可能分的那麼清楚,總是會有灰色地帶。」諮商師建議宗辰,培養自己的興趣,透過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喜歡的東西上,去避開討厭的人事物。

宗辰在Easy Coffee工作了12年,操作起咖啡機既熟練、又迅速。
工作是調整心態的練習
工作是調整心態的練習
宗辰在《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》附設的咖啡店─Easy Coffee,工作了12年,雖然一開始,宗辰並不喜歡和陌生人說話,但因為每天都會碰到不同的客人,對宗辰來說也是一種練習,漸漸習慣與陌生人交談後,他也變得比較放鬆了。
訪問宗辰的時候,除了說話語速比較快,似乎有些緊張之外,很難想像以前的他也有內向的一面。問起宗辰覺得自己和以前有什麼不一樣,他說:「比較有愛心吧,比較有同理心,就是比較會去幫助人家吧。」
雖然沒有人希望自己有精神症狀,但宗辰還是接受了現在的自己,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。問他,有沒有一些建議可以分享給正為精神症狀困擾的人,他說:「要有病識感,不要去抗拒!」
去面對、不逃避,或許就是精神疾病唯一的解答。
跨越成見 拉近距離
跨越成見 拉近距離
雖然精神疾病不是傳染病,但它或許就像感冒一樣平常,每個人都有可能會經歷,而精神病友就像是得了「重感冒」的人,他們需要花比較大的力氣,透過一些幫助讓自己康復。我們身邊都可能有朋友生病了,需要我們的關心與幫助,或許我們自己也可能會有需要幫忙的時候,面對精神症狀不需害怕,也不用去抗拒它,只要勇敢尋求幫助,好好面對都能夠找到出口。
延伸閱讀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