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拉克風災十周年

與崩塌地
共生的台灣

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,帶來台灣有氣象紀錄以來最高雨量,一天之內下超過半年份的雨量,尾隨的岩層崩塌與土石流災害,共造成681人死亡、18人失蹤。

台灣地質本來就脆弱,面對越來越極端的氣候,我們與土石流的距離可能也比想像中的還要近,這次,我們要帶您去看看,有哪些地方是大規模崩塌區的高風險區。

崩塌地出沒請注意

  • 點選地圖

  • 大規模崩塌潛勢點

    中央地調所用近六年的時間,以特殊的光達技術掃描出全台灣山坡,判釋出有大規模崩塌風險 大規模崩塌指的是面積大於10公頃、體積超過10萬立方公尺,或深度10公尺以上的崩塌。 的地區,並篩選出34個屬於地質較脆弱 評估某地有沒有大規模崩塌之風險,要考慮的地質條件包括破碎程度、坡向、坡度、植被覆蓋情形等。 ,同時具備保全對象 大規模崩塌影響範圍內的住家或公共設施(道路、學校、發電廠等等)。 的地方,作為重點關注區域。這些地方大多分布在中央山脈的淺山地區。

  • 潛勢崩塌點影響人數

    這些被列為重點關注區的崩塌點,周圍都有不少戶住家。根據戶政事務所的戶籍資料,幾乎每一個村、里都有超過300位居民,若因為強降雨導 致地滑或土石流,很可能會重演小林村滅村的憾事。

  • 莫拉克受災區域

    10年前的莫拉克風災,許多南部山區的雨量測量站記錄到的單日雨量破了最高紀錄,異常的降雨導致土壤含水量過多,承載力迅速降低,引發大規模山崩,總崩塌面積達到51304公頃,相當於6萬多個足球場。從此圖中可見,因風災崩塌的區域以及34個潛勢崩塌點高度重疊,而這些地區崩塌後因為地貌改變、土石鬆動,若再遇颱風或地震,很有可能再發生土石流。

天災毀不掉的根

莫拉克風災中遭土石流嚴重破壞的村落當中,有許多是原住民的居所,家鄉被沖毀後,有些族人選擇回到家鄉,投入重建,有些住進永久屋當中,發展新的產業謀生,但是他們面對族人四散以及傳統文化的失根,充滿迷惘與不安。

高雄地區

高屏溪流域是莫拉克風災中受創最嚴重的地點,大量土石堆積形成堰塞湖,最終潰堤衝垮了小林村,梅蘭、復興、勤和村等聚落受災,布農族居民被迫遷離。為了重新找到地方的出路,政府協助部落居民學習有機種植的技術,扶植地方觀光產業,例如那瑪夏從風災中重新檢討過去的土地利用,藉由復育螢火蟲發展生態旅遊,開啟另一條與自然共處的方式。

  • 那瑪夏區|民族里

  • 桃源區|勤和里

  • 甲仙區|小林里(小林村舊址)

  • 六龜區|寶來里

離開部落到都市的話,我們要重新開始,我們這個年齡,又不是讀過書的人,在都市能怎麼樣。那時的心情是這樣,我們要怎麼樣在都市生活下去?所以我一直都相信應該山不會那麼……上帝創造這個山不會那麼容易垮、垮得那麼嚴重,所以我還是堅持要回家。

謝宜真|高雄市桃源區勤和部落

屏東地區

位於隘寮溪流域的霧台鄉是魯凱族的家園,莫拉克風災讓霧台鄉三分之二的部落都緊急撤離,又因為此地重要的聯外道路如省道台24斷損,讓霧台變成山中孤島。為了維繫這裡的交通,公路局在此蓋了全台橋墩高度最高的橋梁谷川大橋。然而,由於沿線多處位於順向坡,有些村落地表上的電線桿、建物近年來已經逐漸傾斜、龜裂,被認定為是不宜居住的地方。

  • 霧台鄉|伊拉部落(谷川部落)

  • 霧台鄉|佳暮村

我們要選擇百合或山上,我覺得這不能區隔不能做區分,該是要把他連結起來,把它連結起來就像是一個媽媽一個孩子,山上是媽媽、山下是孩子。媽媽 跟孩子之間要怎麼做連結,整個台24線的路,就是母親跟孩子的臍帶。

曹呃|屏東縣霧台鄉阿禮部落青年

台東地區

位於台東縣延平鄉的紅葉部落以溫泉聞名,由於莫拉克颱風以及2016年的莫蘭蒂颱風造成的大規模崩塌,不僅重創溫泉園區,更讓超過50戶的村民流離失所。賑災基金會捐助1.5億元經費,在部落下方國有地蓋了50戶新房,已讓村民順利入住。災後紅葉部落一度面臨被劃為風景區用地的爭議,布農族人擔心、傳統領域內的土地會讓財團進入開發,長期以來不斷與台東縣政府斡旋,目前開發計畫為暫停狀態。

  • 紅葉部落

「有將近90萬立方的潛在的一個不穩定土砂,這是我們最擔心的,我們不知道土砂它哪時候會下來,它可能100年都不會下來,它也有可能哪個時候哪一場降雨,剛好的一個條件,它就全數下來。」

水保技師 王姵兮

下一個莫拉克來臨之前

一個地方會不會發生崩塌或土石流,跟當地的地質條件有很大的關聯,一旦發生也很可能因為地貌改變而觸發二次災害,居住在這裡的人,好像先天就註定必須與環境風險對抗。莫拉克風災是許多人心中的痛,也是台灣防災工作的轉捩點,它促使政府擬訂計畫,用數年的時間找出高風險的地段,更精準地執行治理工程。

然而,天災是無法靠工程來根絕的,最重要的是培養居民的防災意識,組織地方的團體來宣導、指揮,才能找出與崩塌地共生之道。